在江蘇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李學勇省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到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森林覆蓋率達到22%。
李學勇說,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必須牢牢把握主題和主線。堅持把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作為發展的主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確立發展和富民的鮮明導向,努力使社會生產力有更大發展、綜合實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堅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線,以結構調整為主攻方向,以自主創新為主要驅動力,加快實現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發展一體化轉變。必須深入實施六大發展戰略。把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戰略,統籌推進科技強省、教育強省與人才強省建設。把創新驅動戰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進一步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實施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共同繁榮。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三大區域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增創開放型經濟新優勢。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李學勇指出,實現“十二五”發展目標,必須認真落實重點任務。一是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率先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計擴大內需,充分挖掘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巨大潛力,大力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三是積極構建和諧社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四是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發展,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以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拓展發展新空間。五是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以生態省建設為載體,加強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努力使江蘇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人居環境更優美。六是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李學勇強調,2011年是“十二五”發展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關重要。實現今年發展目標,要把握全局,突出重點,著力做好十個方面工作。第六個方面工作就是要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堅持源頭控制、科技支撐、嚴格監管“三管齊下”,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決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新上擴能項目。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減排,重點做好年綜合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單位的節能工作。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宜居的節約型城鄉建設。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推進節約用水,積極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培育低碳產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有效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促進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加快實施“清水藍天”工程。全面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加強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設南水北調江蘇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力度,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河湖水域保護,繼續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整治和備用水源地建設。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運輸揚塵和工業粉塵煙氣治理力度,減少大氣灰霾污染。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擴大農村環境整治范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染防治。開展突出環境問題集中整治行動和重金屬污染專項治理。積極推進綠色江蘇建設,新增造林80萬畝和森林撫育150萬畝,新增城市綠地34萬畝。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山體保護復綠、工礦廢棄地恢復治理工程。
廣泛開展生態創建活動。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加快實施公益性生態文化工程,開展新一輪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建設環太湖地區生態城市群。積極推行綠色采購制度,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