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生態環境部在京召開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出席會議并講話,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出席會議并作工作報告。
為了幫助大家了解會議精神,我們推出“劃重點”欄目。今日推出“劃重點”第四篇,看看2021年在夯基礎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方面有哪些新進展?
持續鞏固排污許可全覆蓋成果
● 將304.24萬個固定污染源納入管理范圍,核發排污許可證35.26萬張,對268萬家污染物排放量小的固定污染源進行排污登記。
● 組織開展排污許可證質量及執行報告“雙百”檢查,2020年度執行報告提交率由27%提高至99.4%,完成14.42萬張排污許可證質量核查和5.97萬份執行報告內容規范性審核。
繼續完善法律法規標準體系
★ 編制《生態環境部權責清單》。
★ 推進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制定出臺。
★ 配合做好黃河保護法制定工作。
★ 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制修訂工作。
★ 制修訂6件部門規章,發布《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等生態環境標準117項。
大幅提升生態環境執法效能
■ 推動建立以自動監控為核心的遠程監管體系,充分運用大數據指引精準打擊違法行為,對全國678家焚燒廠1495臺焚燒爐進行實時監管,行業穩定達標排放態勢持續鞏固。
■ 印發《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生態環境執法人員正式列入國家綜合行政執法序列,在全國六支綜合行政執法隊伍中率先實現統一著裝,規范化建設邁出了歷史性一步。
■ 縱深推進生態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向實訓、實戰和實效轉型。
■ 全年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處罰決定書13.28萬份、罰沒款數額116.87億元;新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7000余件,涉案金額39億元。
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
▲ 按優化完善后的“十四五”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開展監測,及時發布監測信息。
▲ 組織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協同監測。
▲ 印發《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試點開展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碳監測評估。
▲ 出臺《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
▲ 發射高光譜觀測衛星。
▲ 成立全國生態環境監管專用計量測試技術委員會,強化監測質量管理。
著力強化支撐保障能力建設
◆ 建立健全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成功舉辦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和全國低碳日系列活動,有效組織COP15對內對外宣傳。
◆ 配合財政部下達2021年中央生態環境資金572億元。
◆ 組織開展第一批36個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模式試點,配合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 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不斷拓展升級,做到“一圖統攬”“一屏調度”。
◆ 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現“一網通辦”。
◆ 深入推動生態環境統計工作,健全防范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責任體系。
◆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深入推進定點幫扶與對口支援工作。
◆ 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治疆方略,周密部署生態環境系統對口援藏、援疆工作。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
?推進“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舉辦“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圓桌會等近20場主題活動,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充分發揮“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作用,打造“走出去”綠色解決方案。
?發布《中國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清單》《中國進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層物質名錄》,全面實現《斯德哥爾摩公約》2021年度履約目標。
?召開國合會2021年年會,推進第七屆國合會籌備工作。
(摘自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孫金龍書記的講話和黃潤秋部長的工作報告)